在水泥路的表面经常会看到裂缝和破损,那么裂缝石怎么产生的呢?
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是指浅而细或发丝状的网状裂缝,仅产生在路面表面。
表面裂缝在混凝土路面上呈短直线或短曲线,分布状态并不规律。但对混凝土路面的承载能力影响不大,不影响其路面的使用。
产生表面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灰比过大、过度抹面等,使表面含水量增加,水分蒸发液面产生张力,在水泥混凝土充分硬化前,使其表面产生浅裂缝。
养护不及时、集料质量差和水泥中的碱与集料中的某些特定矿物质发生碱硅反应等,也会产生表面裂缝。
2.贯穿裂缝
横向、纵向、斜向和交叉裂缝,其损坏特征是裂缝通至底层,将板块分割为两块以上的碎裂板,这样均归纳为贯穿裂缝。
产生贯穿裂缝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A、水泥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养护不当,收缩受到限制,混凝土板块内将产生较大的收缩应力,
B、切缝不及时;
C、因踏路基强度不足或基层水稳定性不好,产生不均匀沉降;
D、因水泥稳定性不良,造成水泥混凝土强度不足,或水泥混凝土板块内活
性骨料发生碱集料反应等。
贯穿路面已出现说明混凝土路面的局部已经遭到破坏,已经影响到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和通行能力,要及时进行维修。
3.板角断裂
板角断裂是一种垂直通底且与板角两边接缝相交,从板角到裂缝两端点间的距离分别等于或小于端点所在板长的一半的裂缝。
水泥混泥土路面施工的侧模和模壁效应,施工时较难保证板角密实,容易导致板角强度较小,使板角成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薄弱部位,若相邻板无传力杆传荷载能力就更差。板角在车轮连续荷载作用下,会因基础支撑强度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半角断裂。
混凝土建筑有很多种病害,每种病害都会对建筑的安全性能产生较大的破坏与影响,无疑混凝土裂缝病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普通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但是如何去防治并处理好这种病害对我们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在与建筑结构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相关技术中,对于混凝土裂缝的病害有一种与之对应的专业技术—裂缝修补技术,裂缝修补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加固修复技术使混凝土构件因开裂所降低的功能及耐久性等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其中包括了对裂缝成因的分析,危害性评定,裂缝修补方法以及施工工艺等。
一、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较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根据裂缝的类型不同,修补所采用的材料与方法也不相同。按照裂缝的现状可分为静止裂缝、活动裂缝和正在发展的裂缝。
二、裂缝修补方法
对于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只要确认其宽度**过0.1mm,裂缝深度尚未达到保护层深度,并且裂缝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的耐久性,就必须进行修补恢复,其修复方法可采用表面封闭法。
对于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的活性裂缝,可待其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处理或裂缝处理后采取补强加固措施,使用压力注胶法限制其裂缝的开展。
对于温度裂缝的修复,因温度裂缝一般宽度较大,且以周期性活动裂缝居多,可采用粘度低、粘结性好、弹性模量较小且柔性较好的结构胶灌注,然后根据构件内力计算,对构件进行外部粘贴纤维法加固。